Britpop經常被翻譯為英式搖滾或英倫搖滾,不單因為這種音樂風格源自英國,更重要的是,Britpop本身代表著英國本土文化意識的高漲。90年代初期·,美國的影視及音樂席捲英國,其中源自西雅圖的Grunge(油漬搖滾)深受當時的年輕人歡迎,不少獨立樂隊都投入這場風潮之中。曲風猛烈的Grunge大多表達美國年輕一代的焦慮與不滿,兩隊來自倫敦樂團Blur及Suede,認為這種音樂根本與他們的生活無關,因此試圖創作有關英國本土文化的音樂,將之視為一種外來文化入侵的對抗,Britpop——英式搖滾就此誕生。 作為一種文化對抗,Britpop的音樂風格與特色,理所當然地承襲過往英國標誌性的樂隊,譬如60年代的The Beatles(披頭四樂隊)、The Rolling Stones(滾石樂隊),或者80年代的The Smiths(史密斯樂團)、The Stone Roses(石玫瑰樂團)。Britpop因此常有一種復古或致敬的態度,演奏主要以結他為主,搭配貝斯和爵士鼓,編曲著重旋律本身,較少強烈節奏,而是帶有輕快爽朗的氣息,或者傾向抒情,歌詞方面大多反映英國的社會、文化和生活,標示一種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自豪。 90年代中期是Britpop的全盛時期,成功把英國年輕人的目光從Grunge轉移到Britpop身上。Blur和Oasis成為當時最受觸目的樂隊,兩者的專輯銷量比拼,更被媒體稱為「英式搖滾之戰(The Battle of Britpop)」,甚至進一步渲染為南北之爭,可見Britpop的影響力脫離音樂形式,被視為地區文化的代表。然而,英式搖滾的風潮在90年代後期,1997年左右便漸漸沒落,許多代表著英式搖滾的樂隊相繼解散,或者放棄原有的音樂風格。 話雖如此,但這並不代表著這種充滿英國本土意識的音樂就此次消失,反而成為一種養分,滋養後來的英國樂隊。Britpop熱潮退燒的一兩年後,Coldplay、Stereophonics、Travis等被稱為Pos-Britpop(後英式搖滾)的樂團漸漸成為樂壇新勢力,成為21世紀的主流音樂之一。 以下是幾首具代表性的Britpop歌曲,就讓大家再次捲入英式搖滾的風潮中吧。 Suede – Animal Nitrate (Official Video) Blur – Parklife Oasis – Don’t Look Back In Anger (Official Video) 在 K-D Studio,我們提供古典結他、流行木結他、電結他和 Ukulele 等各種風格的個人結他及樂理課程,我們的導師擁有多年的演奏和教學經驗,歡迎瀏覽我們的網站了解詳情。
音樂介紹
談及音樂的各種風格
極簡音樂(Minimal Music)
極簡音樂(Minimal Music),或稱為簡約音樂,發端自1960年代於盛行美國紐約的一種藝術主義——極限藝術(Minimal Art),這種藝術主義強調客觀、精簡、不帶個人感情色彩,原應用於視覺藝術上,直到1965年才首次被藝評家芭芭拉.羅斯(Barbara Rose)挪用至音樂音樂領域。相對於現代主義風格的音樂,利用複雜的技法創作,以無調性、非週期性和破碎的節奏組成,極簡主義則恰好與之相反。顧名思義,這種音樂風格強調簡約,對節奏、和聲、力度、音高等加以限制,主要透過不斷重複清楚、一致而極短的節奏片段,在旋律緩慢展開之下,再變化、衍生或循環而組成,也因此大多作為背景音樂或舞蹈配樂,較少在音樂廳中演出。 極簡音樂雖於美國興起,卻深受東方音樂的影響,不少有代表性的極簡音樂作曲家,都受到東方音樂的啟發,例如拉蒙特.楊(La Monte Young)、泰瑞.賴里(Terry Riley)和菲利普.格拉斯(Philip Glass)均對北印度古典音樂有所研究,同時也受日本雅樂影響。 的確,極簡音樂重複、單調的特性招來一些「沉悶」、「催眠」的批評,尤其是現代主義以及西方古典音樂的愛好者,然而極簡音樂其實是嘗試單一素材運用到極致,回歸最美學基礎,從而探索音樂基本要素的本質。而且隨著發展,極簡音樂家開始使用越來越多的變化音素材,以及其他樂器的音效,這種音樂開始運用到電影、劇場、歌劇中,影響力大增,甚至瀰漫到大眾音樂中,其中以電子音樂最為明顯。 時至今日,極簡音樂其實與大眾的距離變得非常近,或許你喜歡的電影配樂也屬於極簡音樂呢。以下和大家分享幾首極簡音樂,相信大家也能從中感受這種音樂的發展脈絡。 La Monte Young-The Tortoise, His Dream and Journeys(1964) John Adams: The Death of Klinghoffer(2001)- Night Chorus Philip Glass: The HOURS performed live by Anton Batagov, piano 在 K-D Studio,我們提供古典結他、流行木結他、電結他和…
小調藍調 Minor Blues
Minor Blues 小調藍調跟大調藍調結構相若,主要使用四個和弦, i iv v V 第一個form跟大調12小節差不多,只是轉了用小調和弦。特別之處是在第12小節轉用了大調的屬和弦 (V7)。 第二個form跟第一個form差不多,作出的小改動就在第9-10小節的和弦改變為 VI7 – V7。 獨奏的方法 可使用藍調音階,隨了可以在我們的課堂上課,也可參考我們的免費資訊網頁 mygutiarnote.com
Krautrock -德國的「酸菜實驗」
二次大戰過後,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和戰敗一方,基本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蕭瑟之境,但亦造就了新型創作雨後春筍的土壤。 Krautrock 一字未能完全概括德國在 1960 至 70 年代的音樂創作。其實,當初 Krautrock 這個詞語只是當時英國一些音樂記者給予1960 至 70 年代西德實驗音樂的廣義概念。Krautrock 一字從德式酸菜的德文「Sauerkraut」中取出 kraut,當時就這樣代表為德國音樂實驗家所創作的音樂。其實 「創作」 Krautrock 的樂隊的創作是揉合了迷幻搖滾(Psychedelic rock)、氛圍音樂(Ambient music)、電子音樂、甚至即興爵士(Jazz improvise)表演等等的實驗音樂類型,有時 Krautrock 的表演更是臨場的即興演出。 那麼 Krautrock 的實驗精神又是來源自哪裡?其實 Krautrock 局部地啟發自當時不同的社會運動,例如 1968 年的德國六八學運,當時學生的反體制思想、以及對政治與美學的反思,對當時德國不同媒介藝術家的創作影響深遠。電影創作者有 Wim Wenders、Rainer Fassbinder、Werner Herzog 等人,以影像批判當時的社會氛圍。而電影的創作亦帶動了音樂的創作,例如當時有 Popol Vuh 為 Herzog 的電影 《Aguirre,…
偏激的重金屬!鞭擊金屬 Thrash Metal
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重金屬音樂的其中一個分支-鞭擊金屬 Thrash Metal。 鞭擊金屬 Thrash Metal 是一個屬於重金屬音樂的子分類,由極快速度的反覆節拍(riff)、電結他粗獷的和弦音色、具備壓逼感的速踩雙大鼓、再加上主音嘶吼般的唱腔,所組成強悍而澎湃的鞭擊金屬樂曲,時至今日依然風靡全球。受到不少重金屬音樂愛好者的愛戴。 最早的鞭擊金屬音樂發展可以追溯至 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初。鞭擊金屬音樂可算是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下產生的產物。當時的重金屬搖滾樂隊受到硬核搖滾(Hardcore)和龐克音樂(Punk)的影響,把兩者的元素融合至重金屬音樂的創作中:硬核搖滾具備壓逼感的節奏、龐克音樂簡單而快速的和弦結構,皆是啟發鞭擊金屬音樂創作的元素。 有些人說,當時 Queen 於 1974 年錄製的單曲 《Stone Cold Crazy》為當時先鋒,並啟發了不少日後的鞭擊金屬創作的一首歌曲;而 Black Sabbath 在 1975 年發行的《Symptom of the Universe》則被認為是鞭擊金屬最先引起注意的鞭擊金屬創作。在此之後,在 80 年代的美國曾經出現 “Thrash Metal Big Four” - 鞭擊金屬四巨頭,他們分別是 Metallica、Megadeth、Slayer、Anthrax。除了這四巨頭之外,不同地區還出現了其他有名的鞭擊金屬樂隊,如加州灣區鞭擊金屬風潮下的 Testament、德國條頓鞭擊金屬風潮下的 Kreator、 Destruction、Sodom,和巴西鞭擊金屬風潮下的…
House 音樂 - 改變了舞曲的音樂風格
說起 House music,想必一定令大家想起五光十色的舞池、或者是熱鬧的電子音樂節,觀眾隨著 DJ 的 beat drop 躍動、充滿未來感的畫面。其實 House music 早於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發展成熟的一種音樂風格。當時一個 DJ - Jesse Saunders 把不同歌曲的段落取樣,並加入其他鼓機的伴奏、重新混音成一首歌,那首歌曲就成了不少人認為的第一首 House music tape - On & On。 但為 House music 尋根探源的時候,我們可以把 House music 視作 disco music 蛻變成的模樣,或者應該說,House music 的基礎就是 disco music。那個時期,一時之間很多的士高 至於為何…
Bossa Nova - 來自拉丁的爵士
說起 Bossa Nova,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大概是小野麗莎、或者是慵懶的周末下午和咖啡室。有些人會歸類它為爵士樂的流派,但即使它對爵士樂的發展息息相關,其實它並不是來自爵士的起源地 New Orlean,甚至完全不是流著美國的血-它是來自拉丁美洲的獨特爵士,Bossa Nova。 Bossa Nova 是葡萄牙文,字面意思就是「新節奏」,這種音樂風格的發展歷史可以回溯到1950年代末,是一種融合了 Samba、Mambo 和 Salsa 的音樂風格。正統的 Bossa Nova 的起源是南美洲巴西土生土長的音樂,流傳到北美洲之後廣為爵士樂壇所喜愛而面向世界,影響著爵士樂的發展。雖然 Bossa Nova 承襲了Samba Canção 在創作主題的風格(多為關於愛人,有時是關於逝去的感情)和暗藏幽怨的情感,但亦摒棄了巴西音樂傳統密集的鼓點的結構,從巴西音樂蛻變得獨當一面,靈活而慵懶、柔美。 說到 Bossa Nova,不得不提的一定是 Bossa Nova 的「父親」們, Joao Gilberto 和 Tom Jobim,與填詞人 Vinicius De Moraes。堪稱 Bossa Nova anthem 的…
Vihuela (維韋拉) 與巴羅克時期的結他
兩個現代結他的雛形:16世紀的Vihuela,和17世紀的Baroque guitar